对超标的财产保全
作者:Bard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依法采取的限制或禁止当事人处分特定财产的强制性措施。财产保全制度的设立,旨在为权利人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救济途径,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然而,实践中存在着申请人滥用财产保全制度,申请保全的财产明显超过被保全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导致被申请人合法财产被过度限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阻,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即“超标的财产保全”。
一、超标的财产保全的表现形式
超标的财产保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保全范围过宽。申请人申请保全的财产范围远超其诉讼请求数额或标的价值,例如,在一起借款纠纷案件中,原告起诉被告偿还借款本金10万元,却申请法院对被告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进行查封。
(二)保全措施过重。针对同一笔债权,申请人重复采取保全措施,或者采取的保全措施明显超过实现债权所需的必要限度,例如,申请人既冻结了被申请人的银行账户,又查封了其房产,超出了实现债权所必要的限度。
(三)保全标的不当。申请人申请保全的并非被申请人所有或合法占有的财产,例如,申请人明知案涉车辆登记在案外人名下,仍申请法院对该车辆采取保全措施。
二、超标的财产保全的危害
超标的财产保全虽然看似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损害被申请人合法权益。财产保全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允许申请人随意申请超标的财产保全,无异于纵容其滥用权利,将会严重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限制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导致其陷入经营困境。
(二)影响司法公信力。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应当秉持公正、高效原则,在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兼顾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法院对超标的财产保全申请不加审查或审查不严,将会损害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超标的财产保全的泛滥,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动辄诉诸法律手段,甚至滥用法律程序,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也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三、如何防范超标的财产保全
为有效防范超标的财产保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严格审查标准。法院在审查财产保全申请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财产保全的法定条件,审查申请保全的财产范围、数额是否与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范围相符,审查申请采取的保全措施是否与被保全财产的性质、特点相匹配,防止申请人滥用财产保全制度。
(二)强化释明义务。法院在受理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当及时向被申请人释明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告知其可以提供担保的方式解除财产保全,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申请法院解除或变更保全措施,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完善担保制度。为防止申请人恶意申请财产保全,可以考虑提高财产保全的担保条件,要求申请人提供足额的担保,一旦出现错误保全或超标的保全等情形,可以利用担保财产及时弥补被申请人的损失,以增强申请人的责任意识,减少其滥用权利的行为。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当事人滥用诉权、恶意提起诉讼或申请财产保全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超标的财产保全问题。
四、结语
财产保全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超标的财产保全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超标的财产保全行为的规制,在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防止其权利被滥用,切实维护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