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被申请人处分其财产,对其财产采取的强制性保全措施。财产保全是否具有间隔时间,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较为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以下情形下可以裁定对诉讼标的物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有证据证明有发生转移、隐匿、毁损或者其他处分行为的危险,足以使判决难以执行; 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或者虽经公告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有证据证明被申请人隐匿、转移财产,逃避法律追究的。对于财产保全是否具有间隔时间,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
没有间隔时间说:认为财产保全是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查后,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不具有间隔时间,法院可以随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有间隔时间说:认为财产保全毕竟是一项强制性措施,可能会对被申请人的财产权利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法院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前,应当给被申请人一定的时间,让其对财产保全措施进行申辩或提供担保。为了统一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1月1日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十二条对财产保全间隔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
"人民法院裁定财产保全后,应当立即通过公告等方式通知被申请人,告知其可在收到通知后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
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定。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异议的,立即生效;裁定准许异议的,财产保全措施解除。"间隔时间具有以下作用:
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给被申请人提供时间了解案情,向法院提供证据或担保,从而保障其陈述意见和提供证据的权利。 避免滥用保全措施:防止申请人恶意或滥用财产保全措施,造成被申请人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提高诉讼效率:有利于法院集中精力审理案件本身,避免因间隔时间导致审理拖延。在下列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以不适用间隔时间:
因情况紧急,不适用间隔时间可能会导致财产流失或毁损的; 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或者采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保全裁定的; 采取间隔时间的措施,可能给申请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财产保全间隔时间自人民法院通知被申请人之日起算。通知可以通过公告、传票、短信等方式进行。如果被申请人不在住所或者经常居住地,通知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邮件到达之日起算间隔时间。
间隔时间为五日。在紧急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需要缩短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届满后,如果被申请人未提出异议,财产保全措施自动生效。如果被申请人提出了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定。
当事人因财产保全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寻求法律援助。律师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等服务,帮助当事人合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