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立案前能财产保全吗
发布时间:2024-07-28 23:08
  |  
阅读量:

立案前能否财产保全

在商业社会中,纠纷时有发生。当一方当事人担心对方在诉讼过程中转移、隐匿或处置财产,导致未来无法执行生效判决时,诉前财产保全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然而,关于“立案前能否申请财产保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操作实务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一、 立案前财产保全的法律依据和争议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行为保全或证据保全。”第一百零一条则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申请人住所地、财产所在地或者与申请保全有关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从上述法律条文来看,我国法律原则上是允许立案前申请财产保全的,即“诉前财产保全”。然而,司法实践中对“情况紧急”的理解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法目的的理解。有观点认为,“情况紧急”是指客观上已经发展到刻不容缓的程度,必须立即采取保全措施才能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如果在提起诉讼后申请财产保全仍能有效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则不应认定为“情况紧急”。

2. 对“提起诉讼后”的时间界定。有观点认为,“提起诉讼后”应理解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而非指法院正式立案受理之日。如果申请人在得知权利被侵害时,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而是等到提起诉讼后才申请,则不应认定为“情况紧急”。

3. 对“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对“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认定标准不一,有的法院要求申请人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如果等到提起诉讼后再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遭受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而有的法院则认为,只要申请人能证明其合法权益可能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受到损害,即可认定为“难以弥补的损害”。

二、 立案前财产保全的操作难点及应对措施

由于“情况紧急”认定上的争议,实践中,申请立案前财产保全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

1. 举证难度大。申请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情况紧急”,即不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在实践中,申请人往往难以获得对方的财产状况、资金流向等信息,难以举证证明对方存在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导致举证困难。

2. 审查时间短。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在收到财产保全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由于时间紧迫,法院往往难以对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导致审查不充分。

3. 担保风险高。申请财产保全,申请人需要提供担保。如果法院最终驳回了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或者认定申请人不符合财产保全的条件,申请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申请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为了应对上述难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证据收集。在发生纠纷后,应及时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如合同、协议、付款凭证、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并尽可能收集对方的财产状况、资金流向等信息,以便在申请财产保全时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情况紧急”。

2. 选择合适的申请时机。申请财产保全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申请可能会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驳回,而过晚申请则可能导致财产被转移、隐匿。因此,申请人应根据具体案情,选择合适的申请时机,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进行风险评估和方案设计。

3. 充分利用各种调查取证手段。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调查取证手段,如律师调查令、申请法院调查令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对方的财产状况和资金流向。

4. 提供充足的担保。为了提高财产保全的成功率,申请人应尽量提供充足的担保,如现金、银行保函、房产抵押等。如果申请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可以考虑寻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法律原则上允许立案前财产保全,但在司法实践中,申请立案前财产保全仍然存在一定难度。申请人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收集充分的证据,选择合适的申请时机,并提供充足的担保,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