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通讯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当事人以收到短信内容为由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合同关系成立并判决对方履行义务的案件。其中,尤以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最为典型。
财产保全申请是指诉讼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在诉讼开始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保障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请求法院对被申请人财产采取限制处分的措施。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因此,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的效力认定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在争议。
在实践中,部分当事人为了赶时间,选择通过短信的方式向法院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的电子照片。然而,这种做法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形式要件难以满足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财产保全申请书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签名或盖章。而短信作为一种电子数据,本身不具备书面文件的形式要件,也无法体现申请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由于短信发送和接收的即时性,法院难以确认接收到的短信内容是否为申请人本人发送,是否存在被他人盗用或篡改的可能。
2. 证据效力难以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规定,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同时也规定,当事人提供的电子数据,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法院应当认定。在实践中,短信内容易被删除、篡改,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申请人通过短信发送的证据材料多为电子照片,其清晰度、完整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难以证明其与案件的关联性,证据效力难以认定。
3. 审理效率难以提高
虽然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法院的审查负担。法院在收到短信后,首先需要核实申请人身份,确认短信内容的真实性。其次,法院还需要要求申请人补交书面申请材料,并对电子证据进行核实。这一系列程序无疑会延缓案件的审理时间,降低审判效率。
对于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目前尚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相关司法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从诉讼形式要件来看
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短信作为一种电子数据,不符合书面形式的要求,也无法体现申请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因此,从诉讼形式要件来看,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不符合法律规定。
2. 从证据效力来看
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需要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短信内容易被删除、篡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同时,短信发送和接收的即时性,也使得法院难以确认接收到的短信内容是否为申请人本人发送,是否存在被他人盗用或篡改的可能。因此,短信作为证据使用,其证明力相对较弱。
3. 从诉讼效率来看
虽然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法院的审查负担。法院在收到短信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核实工作,反而会延缓案件的审理时间,降低审判效率。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通过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的情况,为了维护司法程序的严肃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法律宣传引导
法院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众普及财产保全申请的相关法律知识,明确告知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并对通过短信发送申请的法律风险进行提示,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2. 完善电子诉讼规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证据在诉讼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建议立法机关和司法解释机关,加快完善电子诉讼规则,对电子数据的收集、保存、提交、质证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电子证据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也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指引。
3. 加强技术保障措施
法院可以开发专门的电子诉讼平台,为当事人提供在线提交申请材料、电子送达、网上开庭等服务,并通过电子签名、时间戳、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审判效率。
总之,短信发送财产保全申请书,在程序上存在瑕疵,在证据效力上也难以得到保证。为了维护司法程序的严肃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议当事人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同时,建议立法机关和司法解释机关,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证据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推动智慧法院建设,提高司法效率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