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转移、隐匿、毁损财产,或为将来执行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顺利进行,依法采取的限制或者禁止被申请人处分其财产的措施。
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本文特整理财产保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供参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规定》)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执行程序解释》)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财产保全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查封
查封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准备移转、隐匿或毁损的财产,或依法需扣押的财产,暂时禁止其处分的强制措施。查封的财产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
(二)扣押
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将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准备移转、隐匿或毁损的动产、特定物或易损毁的财产,予以收取、保管的强制措施。与查封相比,扣押的强制程度更强,不仅禁止处分,还将财产由法院进行控制。
(三)冻结
冻结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冻结当事人或其利害关系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或将其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冻结,以阻止其转移、隐匿或毁损财产的强制措施。
(四)其他措施
除上述三种主要财产保全措施外,《民事诉讼法》第101条还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下列一种或者几种财产保全措施:(一)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并依照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对申请人拥有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保全措施;(二)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和对方当事人共同对争议的标的物采取保全措施;(三)不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依照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对申请人拥有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必须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必须有具体的财产保全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必须提供担保,但法律规定可以不提供担保的除外
(五)必须是在法院受理诉讼案件后、判决生效前,或申请执行后、执行完毕前
(六)必须是为了保证将来判决的顺利执行或防止损害的发生
(一)申请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请求事项、提供担保的情况以及申请保全的理由等。
(二)审查
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三)执行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当立即通知被保全人。财产保全的执行,由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负责执行。
(四)解除和撤销
财产保全采取后,如果案件情况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保全条件,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当事人不服财产保全裁定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一)申请财产保全的时效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财产保全没有明确的时效规定,但在诉讼或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应该尽早提出申请,避免财产被转移或隐匿,影响案件的顺利进行。
(二)财产保全的范围
财产保全的范围应当与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或者执行标的相适应,不得明显超过。
(三)担保责任
申请人提供担保后,如果其申请错误,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财产保全裁定的救济途径
当事人不服财产保全裁定的,可以在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总之,财产保全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一般性参考,不构成法律建议。如需法律咨询,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