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起始日怎么算?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进行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或毁损财产,保障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而依法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对于确定保全期限、申请解除保全以及日后追究责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践中关于财产保全起始日的认定,却存在着不同理解和争议。本文拟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对财产保全起始日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一、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财产保全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申请主体和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财产保全,但需要提供担保,并且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 需要立即保全的,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2. 对方当事人有隐匿、转移、变卖、毁损财产或者恶意制造债务等行为,将会使申请人最终不能实现目的的。
(二) 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保全性接收等措施。财产保全的范围,以实现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限。
(三) 审查期限: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需要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四) 保全期限:保全期限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不超过一年。期限届满,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财产保全。
二、 财产保全起始日的不同观点
关于财产保全起始日的计算,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申请日”说
这种观点认为,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应以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保全申请之日为准。其理由是,保全申请是启动保全程序的必要条件,申请人提出申请时,已经表明了其保全的意思表示,且此时人民法院也已开始对申请进行审查,因此应认定保全程序自申请之日起开始。
(二)“裁定日”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应以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之日为准。理由是,财产保全属于司法行为,只有经过人民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后,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此前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只是一种诉讼行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执行日”说
该观点主张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应以人民法院执行保全裁定之日为准。其依据是,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控制被申请人的财产,只有在执行了保全措施后,才能真正达到保全的目的,在此之前,申请人的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
三、 财产保全起始日的合理认定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准确界定财产保全的起始日。
(一) 一般情况下,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应以人民法院执行保全裁定之日为准
这种观点更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法精神和财产保全制度的设立目的。一方面,《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明确规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说明法律更加强调执行行为对保全效力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财产保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被申请人财产的实际控制,来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只有在执行了保全措施后,才能真正实现对被申请人财产的控制,起到保全的效果。因此,将执行日作为财产保全的起始日,更符合法律规定和制度目的。
(二) 特殊情况下,财产保全的起始日可以提前至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之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将财产保全的起始日认定为执行日,可能会导致申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例如,在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后,由于被申请人的阻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保全措施未能及时执行,而被申请人在此期间转移了财产,使得保全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机械地将执行日作为保全的起始日,就会导致申请人无法获得任何救济,显然不合理。因此,对于此类特殊情况,应该允许将财产保全的起始日提前至保全裁定作出之日,以更好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三) “申请日”说缺乏法律依据,不应作为财产保全起始日的计算标准
虽然申请人是启动财产保全程序的主体,但申请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并作出裁定后,才能产生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后果。因此,将申请日作为财产保全的起始日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
四、 结语
财产保全起始日的认定,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利益,也关系到司法实践的操作性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在具体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判断财产保全的起始日,才能更好地实现财产保全制度的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