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而依法采取的限制当事人财产处分权利的强制措施。财产保全制度旨在保障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维护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申请财产保全时,一个常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保全金额是否应包含诉讼费用?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为进行诉讼活动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其中,案件受理费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必须缴纳的费用,由原告预交,败诉方最终承担;其他诉讼费用包括财产保全费、鉴定费、勘验费、翻译费、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的食宿、交通费用等,由败诉方全部或者部分承担。
诉讼费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法性质。诉讼费用是当事人为接受国家司法机关提供的诉讼服务而缴纳的费用,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不同于基于意思自治产生的民事费用。
(二)从属性。诉讼费用的发生以诉讼的提起为前提,其本身不具有独立性。
(三)预交和最终承担分离。案件受理费原则上由原告预交,但最终由败诉方承担。其他诉讼费用也可能由一方当事人先行垫付,最终由败诉方承担。
关于财产保全金额是否包含诉讼费用,我国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观点。
支持包含诉讼费用的观点认为:
(一)保障债权实现的需要。诉讼费作为民事诉讼的成本,最终应由败诉方承担。如果在财产保全时未将诉讼费用计算在内,则可能导致将来即使胜诉,也无法获得全部的胜诉权益,无法弥补全部的诉讼成本,不利于保障债权的最终实现。
(二)符合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财产保全制度旨在保障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如果在保全时未包含诉讼费用,则可能导致将来即使判决债务人承担诉讼费用,也无法执行到位,从而影响生效判决的执行力。
(三)司法实践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倾向于将诉讼费用纳入财产保全范围,认为这样做更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更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支持将诉讼费用纳入财产保全范围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合理确定诉讼费金额。在确定保全金额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估计诉讼费用,避免过度保全,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案件受理费,可以根据案件的标的额和诉讼费用的收费标准进行计算;对于其他诉讼费用,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或者预计发生的费用进行估计。
(二)区分案件类型和具体案情。并非所有案件都适合将诉讼费用纳入保全范围。对于一些诉讼标的额较小、诉讼费用较低的案件,可以不考虑将诉讼费用纳入保全范围;而对于一些诉讼标的额巨大、诉讼费用高昂的案件,则可以考虑将诉讼费用纳入保全范围。
(三)加强释明和说理。在裁定财产保全时,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将诉讼费用纳入保全范围的理由,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如果最终决定将诉讼费用纳入保全范围,则应在裁定书中进行明确的释明和说理。
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的重要手段,而诉讼费用作为诉讼成本的一部分,其最终承担也关系到当事人诉讼利益的实现。将诉讼费用纳入财产保全范围,有利于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体现了程序公正的理念。当然,在具体操作中,也应注意合理确定保全金额,避免过度保全,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