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
发布时间:2024-07-21 18:26
  |  
阅读量:

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

在民事诉讼中,审理期限是衡量司法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程序性事项,例如财产保全,可能会导致审理期限延长。财产保全作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其时间是否计入审限,关系到诉讼效率和当事人权益的平衡。本文将从立法、司法解释以及实务操作等方面,对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 立法规定及司法解释

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对财产保全时间是否计入审限作出明确规定。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的规定,可以推断出,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延长审限,而财产保全是否属于“特殊情况”,法律并未明确。

为了规范审限的计算,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其中第五百零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执行财产保全裁定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审理期限内。”

该司法解释明确将财产保全时间排除在审限之外,其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因财产保全程序影响案件的审理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法院的审限压力。然而,该规定也引发了争议,有观点认为,将财产保全时间排除在审限之外,可能导致当事人滥用财产保全程序,拖延诉讼进程,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 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财产保全时间不计入审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当事人滥用财产保全程序。由于财产保全不计入审限,部分当事人为了拖延诉讼,恶意申请财产保全,即使明知对方没有转移财产的风险,也申请财产保全,导致对方财产被冻结,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二)法院审查不严。部分法院对于财产保全申请的审查不够严格,只要申请人提交了担保,就轻易作出财产保全裁定,没有充分考虑被申请人利益和案件的具体情况。

(三)财产保全执行效率低下。由于财产保全不计入审限,部分法院对于财产保全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财产保全裁定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 完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一)完善立法,区分不同情况。建议修改《民事诉讼法》或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的情形。例如,对于恶意申请财产保全、滥用财产保全程序的,应当将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对于确有必要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可以考虑设置合理的期限,超过该期限的,应当计入审限。

(二)加强法院审查。法院在审查财产保全申请时,应当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申请条件,充分考虑被申请人的利益,避免轻易作出财产保全裁定。对于恶意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依法予以驳回,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提高财产保全执行效率。法院应当加强对财产保全执行的监督管理,提高财产保全执行效率,确保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四)建立健全财产保全担保制度。完善的担保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一方面,可以考虑提高财产保全的担保金额,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引入责任保险等多元化担保方式,降低申请人担保成本,同时保障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产保全时间计入审限问题涉及诉讼效率和当事人权益的平衡。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司法审查、提高执行效率等措施,规范财产保全程序,防止其被滥用,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