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作为一项司法强制措施,在针对债务人财产进行执行时,其性质引起广泛讨论。本文将深入探讨财产保全是否属于执行方式,分析其与执行程序的关联性,并提出见解。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在采取保全措施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法强制执行。”这一规定较为明确地将财产保全与强制执行联系起来,表明财产保全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辅助手段。
然而,对于财产保全是否直接属于执行方式,学界存在不同意见。主要观点如下:
观点一:财产保全是执行方式。认为财产保全旨在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执行标的的安全,是执行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属于执行方式。 观点二:财产保全不是执行方式。认为财产保全是一种诉讼保全措施,与执行程序紧密相关,但其本身不是执行程序的一部分,只能作为执行的前置性措施。财产保全与执行程序具有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债权人可以在诉前或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以防止债务人转移或变卖财产,保证判决的执行。 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在强制执行阶段,人民法院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确保执行标的可供执行。 执行后的财产保全。在执行完毕后,人民法院可以继续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防止债务人重复执行或转移财产,维护执行结果。尽管财产保全与执行程序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不同阶段的财产保全性质却存在差异:
诉讼阶段的财产保全。属于诉讼保全措施,目的是维护债权人诉讼利益,与执行程序无关。 执行阶段的财产保全。属于执行保全措施,目的是确保执行标的可供执行,是执行程序的一部分。 执行后的财产保全。既有诉讼保全的性质,又有执行保全的性质,兼具两个方面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财产保全不完全等同于执行方式,而是具有两重性:
作为诉讼保全措施的财产保全。诉讼阶段的财产保全,旨在维护债权人诉讼利益,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不属于执行方式。 作为执行保全措施的财产保全。执行阶段的财产保全,旨在确保执行标的可供执行,是执行程序的一部分,属于执行方式。因此,财产保全是否属于执行方式,取决于其具体所处的阶段和作用。在执行阶段,财产保全作为执行保全措施,具有执行方式的性质;而在诉讼阶段,财产保全作为诉讼保全措施,不属于执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