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类犯罪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当企业或个人面临经济犯罪的指控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司法机关会先采取措施保全嫌疑人的财产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隐匿、转移、挥霍涉案财产,逃避法律制裁,保障最终判决的顺利执行,司法机关在立案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财产保全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罚金以上刑罚的犯罪案件,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司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可能判处没收财产的; 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 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隐匿、转移、挥霍、变卖、毁损财产或者逃避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行为的。经济类犯罪大多涉及金额较大,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往往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更容易出现上述逃避法律制裁的情形。因此,在经济类犯罪案件中,司法机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是十分常见的。
司法机关可以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包括:
查封:将涉案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利予以查封,禁止任何人转移、处置。 扣押:将涉案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利予以扣押,由指定的保管人保管。 冻结:将涉案的银行存款、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冻结,限制其转账、交易等行为。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司法机关应当权衡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以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影响,选择适当的保全方式和范围。
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可能对当事人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公司账户被冻结可能导致无法正常支付工资、货款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个人账户被冻结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消费、贷款还款等。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财产保全措施是为了保障案件的顺利进行和最终判决的执行,并非对当事人财产权的剥夺。如果最终被证明无罪或者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被保全的财产将及时解除保全,返还当事人。
如果您的财产被司法机关依法保全,应当冷静理性对待,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了解清楚案件情况以及被保全财产的具体情况。 积极与司法机关沟通,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说明财产的合法来源以及与案件无关。 如果认为财产保全措施不当,可以依法向上级司法机关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咨询专业律师,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济类犯罪案件中,财产保全是司法机关常用的措施之一。了解财产保全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在面临此类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寻求法律帮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