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确保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而依法采取的限制当事人财产处分权利的强制性措施。
财产保全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案件久拖不决,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非法财产保全,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实施的财产保全行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 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财产保全:**
* 申请人无合法请求权或请求权依据不足。
* 不存在需要财产保全的紧急情况,例如,被告没有转移、隐匿、变卖财产的行为或倾向。
* 申请保全的财产与案件无关,或者明显超过诉讼请求的范围。
**2. 违反法定程序的财产保全:**
* 未经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直接采取保全措施。
* 未提供担保或提供的担保不符合法律规定。
* 超越法定职权范围实施财产保全,例如,基层法院在管辖权限之外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 滥用财产保全:**
* 将财产保全作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恶意申请财产保全,损害被申请人利益。
* 明知不符合财产保全条件,仍然申请财产保全,企图通过保全措施迫使对方妥协。
非法财产保全不仅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具体表现为:
**1. 侵害被申请人合法权益:**
* 非法财产保全限制了被申请人正常经营活动,使其财产不能正常流通,造成经济损失。
* 财产保全被公开后,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商誉,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 给被申请人造成精神压力和负担,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2. 损害司法公信力:**
* 非法财产保全行为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降低司法权威。
* 增加了当事人对司法的不信任感,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3. 影响经济秩序:**
* 非法财产保全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 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1. 防范措施:**
* 企业要加强法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避免引发诉讼和财产保全。
* 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对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预判和防范。
* 与律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咨询法律问题,获得专业的法律服务。
**2. 救济途径:**
** * 申请复议:**
* 被申请人对财产保全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 * 提出异议:**
* 被申请人对财产保全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 申请国家赔偿:**
* 如果人民法院的财产保全行为被确认违法,被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制度,但同时也可能被滥用,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实践中,要正确适用财产保全制度,防止非法财产保全行为的发生。同时,被申请人也应当积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