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纠纷的增多,财产保全作为一种重要的诉讼保障措施,被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各类案件中。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法律漏洞,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恶意骗取法院财产保全裁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为帮助大家提高警惕,有效防范和应对财产保全领域的骗局,本文将详细介绍骗取财产保全的常见流程及防范措施,并提供高清流程图片以供参考。
骗取财产保全,是指申请人在明知不符合财产保全的法定条件下,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伪造证据等手段,误导法院做出错误裁定,冻结、查封或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
其常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这是骗取财产保全的关键环节。不法分子通常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虚构事实、伪造证据:
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如伪造借条、合同等; 夸大债权数额,或将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计算在内; 捏造对方存在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行为; 伪造担保合同、担保函等。在准备好虚假材料后,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向法院提起财产保全申请,常见的理由包括:
担心对方转移财产,导致无法执行判决; 对方已经开始转移财产,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为防止案件损失扩大,需要对财产进行保全。由于时间紧迫,且不法分子提交的材料看似完整可信,法院在审查时往往难以发现其中的虚假成分,很可能就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
法院裁定作出后,相关部门会立即采取行动,冻结被申请人的银行账户、查封房产、车辆等财产,或扣押其相关财产。
财产被保全后,被申请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陷入困境。此时,不法分子便会趁机提出和解条件,迫使被申请人妥协,以达到其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
针对上述骗取财产保全的流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骗取财产保全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如果不幸遭遇此类事件,一定要保持冷静,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