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这一趋势,以网络借贷为名,行“套路贷”之实,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为打击“套路贷”犯罪活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司法机关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其中财产保全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套路贷”的常见套路、财产保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套路贷”案件中财产保全的适用情况,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套路贷”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利用借款人急需资金的心理,诱骗其签订明显不利于自身的借款协议,然后制造违约或提前制造借款人已经还款的假象,进而非法占有借款人财物的行为。其常见套路包括:
1. 制造民间借贷假象
“套路贷”犯罪分子往往以“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名义进行宣传,或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借贷信息,诱骗受害人与其签订借款协议。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并没有真正的放贷资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和财产信息。
2. 恶意制造违约陷阱
犯罪分子会在借款协议中设置各种苛刻的条件,例如高额违约金、逾期利息、服务费等,或者故意制造借款人违约的情形,如提前收回借款、更改还款方式、拒绝接收还款等,为后续索要高额债务制造借口。
3. 虚增债务,肆意认定违约
犯罪分子还会通过“平账”、“转单”等方式不断垒高受害人的债务,即使受害人已经偿还了借款本金,也会被认定为尚未还清债务,最终被迫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和“利息”。
4. 软硬兼施,暴力催收
当受害人无力偿还债务时,犯罪分子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催收,包括电话轰炸、短信骚扰、上门威胁、非法拘禁等,甚至会对受害人及其家人进行人身伤害,迫使其变卖房产、四处举债来偿还所谓的“债务”。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者进行中,为防止当事人一方转移、隐匿、变卖财产,依法采取的限制当事人财产处分的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维护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财产保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债权实现:
财产保全可以有效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确保判决生效后,债权人能够实际获得赔偿。
2. 维护司法权威:
财产保全可以防止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节约司法资源:
财产保全可以避免因财产无法执行而引发的二次诉讼,节约司法成本和社会资源。
在“套路贷”案件中,由于犯罪分子往往会将非法所得转移、隐匿,因此财产保全显得尤为重要。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涉案账户、查封涉案房产等,以防止犯罪分子转移财产,保障将来判决生效后能够得到执行。
在申请财产保全时,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 财产保全申请书:
申请书应写明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等内容。
2. 相关证据材料:
包括借款协议、银行流水、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能够证明“套路贷”事实的证据。
3. 担保财产清单:
申请人需要提供担保财产清单,以防止财产保全错误导致被申请人遭受损失。
案例:
2022年,张先生因资金周转困难,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了一家名为“XX贷款”公司的广告,宣称可以提供“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的贷款服务。张先生信以为真,与该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借款10万元,期限为1个月。然而,在签署协议时,张先生并未仔细阅读协议内容,其中包含了高额的违约金条款。借款到期后,张先生因故未能及时还款,该公司便以张先生违约为由,要求其支付高达20万元的违约金。
分析:
本案中,“XX贷款”公司以虚假宣传诱骗张先生签订借款协议,并在协议中设置高额违约金条款,其行为已涉嫌构成“套路贷”犯罪。张先生作为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追究“XX贷款”公司的刑事责任,并同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非法所得。为了防止“XX贷款”公司转移财产,张先生可以在起诉的同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XX贷款”公司的账户、查封其名下财产,以保障将来判决生效后能够得到执行。
“套路贷”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财产保全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保障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制止“套路贷”犯罪。在实践中,司法机关要积极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加大对“套路贷”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