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在当事人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财产遭受损失或权利遭受损害,依法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采取限制处分的措施。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胜诉权益实现的重要制度,对于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损失扩大,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保全适用的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利害关系人在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前,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人民法院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以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或裁决能够顺利执行。诉前财产保全必须在当事人起诉前提出申请,且必须符合法定的申请条件。
1. 申请条件:
申请人有明确的请求和事实、理由; 申请人提供担保; 有证据证明,如果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将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2. 申请材料:
财产保全申请书; 能够证明申请保全事实的证据材料; 被申请人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 担保财产清单及权属证明。诉讼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已经受理案件后,根据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主动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以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能够顺利执行。
1. 申请条件:
需要采取保全措施的案件必须是已经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 必须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有证据证明,如果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将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2. 申请材料:
财产保全申请书; 能够证明申请保全事实的证据材料; 被申请人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仲裁财产保全,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仲裁程序开始后,根据仲裁协议的约定或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由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以便在仲裁程序进行中或结束后为最终裁决的执行提供保障。
1. 申请条件:
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 一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申请符合法律规定; 仲裁委员会决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一方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复议。2. 申请材料:
财产保全申请书; 能够证明申请保全事实的证据材料; 仲裁协议。我国法律规定的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查封:对被申请人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进行查封,禁止被申请人处置; 扣押:将被申请人的动产、权利证书等移交人民法院指定的保管人或保管机构保管; 冻结:冻结被申请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汇款以及其他财产权益; 其他措施:法律规定的其他可以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如责令提供担保、停止有关财产的转移等。财产保全的解除是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案件的审理情况或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解除对被申请人财产的保全措施。
1. 解除条件:
申请人撤回申请的; 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案件在6个月内没有进展,保全人申请解除财产保全并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人民法院认定不再需要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解除财产保全。2. 解除程序:
当事人申请解除财产保全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解除条件的,应当在五日内作出解除财产保全的裁定。
财产保全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救济制度,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胜诉权益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当事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财产保全方式,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