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财产保全指什么
前言
刑法中规定的财产保全制度,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财产的一种强制性处置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犯罪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社会的利益,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转移、隐匿或变卖其财产,使法院的判决或者刑事调解无法执行。
##财产保全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对可能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可以依法对与犯罪有关的财产进行保全、冻结或者扣押。”这里的“财产保全”是指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与犯罪有关的财产采取限制处分、转移、隐匿的强制性措施,以保障罚金、没收财产等刑事判决的执行。
##财产保全的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1条的规定,可以对“与犯罪有关的财产”进行保全,包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所有的财产,如房屋、土地、车辆、存款等;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家庭成员或者他人以其本人名义或者代其占有的财产,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使用、收益或者支配能力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共同犯罪所得或者与犯罪有关的财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非法所得及其孳息。
##财产保全的采取机关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1条的规定,可以对“与犯罪有关的财产”进行保全的机关包括:
*侦查机关,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的可能,可以对涉案财产进行保全;
*检察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的可能,可以对涉案财产进行保全;
*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的可能,可以对涉案财产进行保全。
##财产保全的种类
根据财产保全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查封
查封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进行限制处分,使其不得自由买卖、转移、出租、质押、设定用益物权等。其效果为阻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罚金、没收财产的刑罚处罚。
*冻结
冻结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存款、汇款、有价证券等财产进行限制转移,使其暂不能自由使用、处分。其效果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转移、隐匿涉案财产。
*扣押
扣押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财产进行暂时取走,并置于司法机关监管之下。其效果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转移、变卖涉案财产。
##财产保全的条件和程序
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必须是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转移、隐匿或者变卖财产的可能;
*必须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案的财产价值相当;
*必须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案财产进行保全,才能有效保障刑事判决或刑事调解的执行。
财产保全的程序如下: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审判机关在必要时,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财产保全条件的,应当裁定准予财产保全;
*法院裁定财产保全后,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执行,具体执行方式由法院确定;
*财产保全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可以根据情况延长。如果刑事诉讼程序结束后不再需要财产保全,应及时解除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困难的,可以申请解除或者变更财产保全措施。
##财产保全的法律后果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财产保全措施,转移、隐匿或者变卖其财产的,司法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定罪处罚。同时,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协助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执行财产保全措施。
##财产保全的意义
财产保全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
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刑事判决或者刑事调解中财产刑的顺利执行。
*维护刑事诉讼秩序
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打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行为,维护刑事诉讼秩序,促进刑事司法的公正进行。
*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
财产保全措施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结语
刑法中的财产保全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性措施,具有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维护刑事诉讼秩序、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重要作用。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应充分运用财产保全措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转移、隐匿或者变卖涉案财产,确保刑事判决或者刑事调解的顺利执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