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财产保全是一种诉讼保全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在诉讼进行期间转移、隐匿或处分财产,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存款作为常见的财产类型,也是财产保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财产保全是否能够保全对方存款,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法律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诉讼时,可以根据原告的申请,对被告的财产进行保全。保全措施包括冻结、查封、扣押等多种形式。存款作为一种可划扣财产,也在法律规定的保全范围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财产保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冻结存款。
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保全对存款的保全是常见的。法院在受理相关案件后,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可以对被申请人的银行存款进行冻结、扣划或查封。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2)最高法民终1253号判决书中,原告申请对被告存款进行财产保全。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遂裁定冻结被告在某银行的存款。
保全范围
财产保全对存款的保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本金 利息 滞纳金或罚息 其他与存款相关的孳息值得注意的是,财产保全只能保全存款本金及其孳息。对于存款所衍生的其他权利,如贷款或理财收益等,不属于保全范围。
保全程序
财产保全对存款的保全程序通常如下:
申请人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法院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法院依法作出裁定 法院将裁定送达相关当事人 法院通知银行执行冻结或查封在财产保全期间,被保全的存款将受到限制,债务人不能擅自转出或提取。如果债务人违反保全措施,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手段,包括强制划扣、罚款或拘留等。
解除保全
财产保全不是永久性的措施。在诉讼过程中,债权人可以申请解除保全。如果债务人提供担保,法院也可以解除保全。
此外,如果法院认为保全措施不当或原告申请保全缺乏事实依据,也可依法解除保全。
结语
财产保全对存款的保全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债权人可以通过申请财产保全措施,有效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或处分其存款,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存款的财产保全是较为常见的。债权人在申请财产保全时,应当注意保全范围、保全程序和解除保全等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