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是指在未经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批准、没有合法经营资格的情况下,以非法手段吸收公众存款或其他财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涉及违反法律法规,还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在非法集资案件中,被告人通常会被判处刑罚,但对于被骗的投资者而言,他们损失的资金是否能够保全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非法集资所获得的资金属于非法所得,不具有合法性。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法院可以对非法所得进行没收并追缴给被害人。因此,在刑事立案后,如果被告人的非法集资财产未经转移、消耗或隐藏,那么这部分财产是可以保全并被追缴的。
然而,由于非法集资案件多为庞氏骗局等高风险投资欺诈,所涉及的资金往往已经流入到各种渠道并无法全部追回。对于这部分无法追回的资金,投资者的损失就较难保全。
除了资金本身,被骗者往往还会损失其他未能追回的财产,例如房产、车辆等。这些财产是否能够保全,主要取决于非法集资案件的具体情况、法院判决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通常是分开审理的。当受害人想要追回损失时,可以考虑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进行维权。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受害人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是被非法集资行为欺骗的投资者,并能够证明非法集资所获得的资金曾流入到被告人名下的特定银行账户或其他证券公司等渠道后被转移的,那么在判决结果中可能包括对公民的有形财产予以保全的内容。
然而,即使在民事诉讼中成功追回了部分财产,也难以保证完全恢复受害人的损失。因此,在遭遇非法集资的情况下,预防为上。作为投资者,应该保持谨慎,不要盲目相信高回报的承诺,并注意选择合法、信誉良好的投资渠道。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于非法集资行为的监管,打击和预防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